網頁

標籤

2004年11月7日 星期日

Try to Remember


港大的地標甚多,論學生人流之多,當選校園中央的「中山廣場」及附近的荷花池;論外觀之宏偉、耗資之巨大,則數位於沙宣道的「醫學院大樓」;若說到建築風格之標奇立異,便不得不提二零零零年才啟用的「嘉道理生物科學大樓」;但若論代表性,卻非文學院的腹地,古色古香、有港大第一地標之稱的「本部大樓」(Main Building)莫屬。


本部大樓建於一九一二年,是港大的第一座建築物,見證了港大九十多年歷史裡的風風雨雨。這座當年由港督盧押(Sir Frederick Lugard)親自奠基的建築物,一直是港大這所殖民地大學的靈魂。傳統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宏偉壯觀,外牆的花崗岩石支柱和四角的塔樓襯托出頂部鐘樓的巍峨;宛如迷宮的走廊及通道,貫穿了大樓內四個露天的庭園,九米多高的棕櫚樹則直指三樓的露台。還有最具氣派的陸估堂,桃木牆壁配上長度達三層高的棗紅色窗帷,平時卻重門深鎖,給人深不見底的感覺。環境優美、書卷味濃,一般人從照片上認識的本部大樓就是如此。他們不知道,對我們學生來說,本部大樓其實有不同的形象,在不同的時候,它會散發不同的味道。


夜裡的本部大樓特別美麗。在射燈的映照下,它像一個麗質天生的少女,不用濃妝艷抹也顯得高貴大方,卓然獨立於薄扶林道的一眾高樓大廈之中。它的浪漫氣息特別適合隆重的場合,所以每隔數天便有舊生聚餐、高桌晚宴[1]、頒獎典禮或不同主題的酒會舉行,冠蓋雲集,衣香鬢影。從泥黃色街燈映照的小斜路一直走上孔慶塋樓對出的空地,踏入掛著校徽的本部大樓圓形拱門,再沿著古雅的石級一步一步踏進高高在上的陸佑堂大門,彷彿便回到了從前貴族精英在大學學習上流社會社交禮儀的時代。



說起陸佑堂的浪漫,不得不提現今已經失傳的聖誕及新年舞會。從前學生不用在十二月考試的年代,陸估堂從十二月二十二號至三十一號的夜晚都會燈火通明,由不同屬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大型舞會。穿上筆直整齊的燕尾服和成熟高貴的低胸露背晚裝,平時書不離手的四眼小子和潑辣野蠻的大小姐也可以變成《玻璃之城》裡的黎明和舒琪。舞會裡微弱燈光下共舞的一個眼神、躲在迴廊柱角後擁抱的一個初吻,多少浪漫故事都在這裡發生。可惜的是,近年在陸佑堂舉辦的舞會已經越來越少,或許,同學已經沒有時間與精神在考試期間舉辦舞會,又或許,他們認為追求異性不用如此「費時失事」吧。



脫下高貴脫俗的外衣,本部大樓其實有其莊嚴神聖的一面。在考試的時節,本部大樓是熱鬧卻又嚴肅的,因為陸佑堂及其他課室都會用作試場。這時的本部大樓莊嚴肅穆,就像一個道貌岸然、鐵面無私的考官,在考試台上睥睨眾子。同學們大都收歛了平時目空一切的神態,在試場內專心致志地沉著應戰。



很多人都以為港大的學生不肯用功讀書,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如果那是指學生不願花太多時間在學業方面,這句話千真萬確,因為大家都忙著拍拖、搞活動、打波、兼職或實現其他的人生目標;但如果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我們不注重學術成績,那就大錯特錯,因為其實很多人都只是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真正埋頭苦幹的時候卻永不讓別人看見。說實的,要在港大這個地方取得好的學術成績,非有過人才智及勤加苦功不可,只是大家心裡都明白,「書蟲形」的學生在這個地方沒有市場,更不會得到異性艷羨的目光,於是平時才努力塑造這個「我不太勤力也能取得好成績」的才子/才女形象罷了。進入了陸佑堂這樣的學術殿堂考試,一眾天子門生還是要認認真真地拿出真才實學才能過關。


相比起舞會時的熱鬧和考試時的緊張,我還是喜歡本部大樓平時的恬靜悠閒。教授、講師的房間就在附近的角落,經過走廊時經常能跟老師打個照面。有些愛跟學生打交道的,甚至可以讓你在他的辦公室坐上一個下午,在滿屋書香之中喝著上等的藍山咖啡與他討論不著邊際的學術問題。上課納悶的時候,走到課室對面的小庭園,常常可以見到小情人在荷花池邊的長凳依偎小睡,或者作徐志摩打扮的文藝青年呼出一口煙圈然後低頭沉思。在這樣悠閒的環境裡,討論功課及一切悶蛋事宜都是絕對被禁止的。

要討論比較嚴肅的話題,其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好地方,那就是本部大樓的天台。通往天台的大門本來長期鎖上,但因為我們哲學系研究生的辦公室就在那裡,有大門的鎖匙,因此常常可以暗裡邀請各路英雄或三五知己,在入夜之後到偌大空曠的天台煮酒論英雄。從存在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從馬克斯到勞爾斯到斯特勞斯,從《少年維特》、《尤利西斯》、《異鄉人》到《吶喊》、《北京法源寺》和《靈山》,從甘迺迪、列根、小布殊到毛澤東、孫中山、董建華,雖然大家只懂得皮毛卻仍可滔滔不絕,港大學生善於「吹水」絕非浪得虛名。當然,江郎才盡之際,大家還是喜歡風花雪月,談情說性,畢竟大家還是二十出頭的小子,傷春悲秋還不是時候吧。



每次回到港大,我一定要回到本部大樓走一趟,因為那是洗滌心靈的好地方。我懷念那些可以脫離現實、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可以為所欲為、「不務正業地」享受生命的日子。人生之中唯有虛位以待的時刻,人才有無限的可能,唯有不被occupied,人才有空間去 fulfill。大學生活本身是一個歷程,太過營營役役,不是錯過了它最精彩的地方了嗎?
Full text with pictures:
http://weblog.xanga.com/simens/244170599/item.html


--------------------------------------------------------------------------------

[1] 傳統英式大學的學院會定期邀請社會賢達、教授或舊生與宿生共晉晚餐,餐後嘉賓會與學生高談闊論、分享人生經驗。學生不但要穿上代表尚未修業完成的綠色長袍(Green Gown),更要按照嚴格的禮儀進食及談吐。為了顯示身份,嘉賓與院士、舍監及導師坐的都是高人一等的High Table,吃的都是比下面學生所吃的更為高級的食物,是為High Table Dinner。港大的一些舍堂及學院到現在仍然保留了這個傳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