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日 星期日
《大日子》
每年八月初歷時三天的資訊日(Information Day),是港大校園裡的一大盛事。這幾天是新生註冊入學的日子,也是他們第一天正式踏進港大校門、接觸港大文化的日子。
這幾天,港大百多個學生會會屬會及十三間舍堂都會總動員, 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歡迎」新生。平時水靜鵝飛的校園,一下子會熱鬧起來,到處都掛滿了鮮艷奪目的橫額,貼上了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海報,連中山階和西閘入口處的階梯都貼滿了stair pictures。當新生從刻著「香港大學」名字的「大牌坊」踏進校門,他們會看到夾道歡迎他們的師兄師姊和如雪片飛來的傳單,有時甚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如此熱情,難道是校方特意為歡迎新生的安排?
當然不是。新人有所不知,對各屬會來說,資訊日是生死存亡的大日子。所有新生都是大家爭奪的「獵物」:舍堂要延攬各方人才,招兵買馬為各項舍際比賽作準備;院會系會則希望盡快與新人混熟,物色有領導才能的人「上莊」;至於體育聯會及學社聯會,他們最大的目標當然是吸引多些會員,推廣他們的活動。資訊日後便是密鑼緊鼓的迎新活動,能否在這幾天吸納足夠及有質素的新人便成為了一個屬會或一間舍堂來年成敗的關鍵。工作人員如此「搏盡」,原來是為了延續屬會及舍堂的生命。
雖然各屬會各自有不同的地盤,例如院會系會的攤位通常在自己的學院附近,舍堂的攤位則集中在校園北面的邵逸夫平台,而學社聯會及體育聯會的屬會則分佈在校園西部的黃克兢平台,但沒有人會留守在自己的攤位坐以待斃,為達宣傳目的,必需主動出擊。一些兵家必爭之地如校園中央的中山廣場或註冊地點文學院本部大樓對出的空地等等,通常就是不同屬會工作人員短兵相接的地方。
為了吸引新生,屬會都會各出其謀,或奇裝異服,或以大聲取勝,但最有效的還是出動靚仔靚女「色誘」新人。我們甚至想到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先帶新生到陸估堂註冊,之後到黃克兢樓替學生證拍照、交學生會會費,協助他們辦妥一切入學的手續後才參觀自己屬會的攤位。招攬新人的手法可說無所不用其極。
工作人員的生涯絕不易為。朝八晚六,晚上可能還要「開OT」 繼續聯絡新生。整天在校園跑來跑去,汗流浹背,聲嘶力竭,沒有津貼,也沒有學分,為的只是讓屬會的信念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完成他們未完的使命。不用學校組織,也不需要什麼回報,這是港大「上莊」傳統下學生自發性、獨立性的最佳表現。
本科生的三年我都有「上莊」。一年級的時候我是歷史系系會的主席,身兼文學院學生會評議會評議員,二年級及三年級時則是大學堂宿生會的外務副主席,身兼學生會評議會評議員。「上莊」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得不好卻要問責;有時全心全意安排了一個活動卻沒人參加,有時「莊友」會因意見不合而有心病;開會及籌備活動經常通宵達旦,付出的與得到的往往不成比例。但每一個曾經「上莊」的人都知道,這些才是「上莊」最寶貴的得著。
曾幾何時,「上莊」差不多是每個港大學生必經的階段,但近年不少屬會都出現「缺莊」的情況,不少學生對「上莊」嗤之以鼻,連參與屬會舉辦的活動的人數均大為減少,在在都反映了港大的「上莊」文化及積極參與學生活動的風氣正備受衝擊。
學生活動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它代表了學生獨立自主、積極參與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港大便再不是港大。學生活動不能被校方舉辦的活動所取代,因為我們不只是被動參與的受眾,更是積極推動的領導者。是學生活動的歷練成就港大學生勇於承擔、不平則嗚、敢於挑戰權威的個性。從對校園及身邊人事的關懷開始,及至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我們從來都不甘後人。從六、七十年代的「保釣風潮」、八、九十年代的「認中關社」到近年的反分科收費、「民調事件」,反人大釋法等等,我們寫下的不只是港大的歷史,更是香港的歷史。這一種精神,我們必需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