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翻起從前的日記,很久以前寫的文章了,別怪我喜歡舊事重提,有時把往事當一首舊歌來聽聽也不錯。
《歲月如歌》
港大的同學都覺得,大學堂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位於薄扶林道與水塘道交界的一座小山丘上,離主校園約十分鐘的車程,是港大最偏僻的建築物,人跡罕至。它的前身是建於一八六七年的德格拉斯古堡,都鐸式和歌德式的建築風格再加上奶白色的外牆,樸素而古雅,絕對配得上二級保護文物的身份。雖然古堡樓高只有三層,但居高臨下,從頂樓的露台遠眺,南中國海的日出日落也都可以盡收眼底。由於地方空曠,港島南區的天空又特別澄明,每次流星雨或月蝕,在天台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對我這個在這裡住了五年的人來說,大學堂的特別處卻不在於它優美的環境。它代表了我的價值、信念和理想,代表了和我一起走過這段日子的人的共同回憶。在大學堂生活的日子,構成了我今生至此最不能磨滅的經歷。
回想最初入學選擇宿舍的時候,大學堂本非我的第一選擇。地點太遠離校園,又是一所沒有女宿生的男子宿舍;只有一百一十個堂友,是港大人數最少的舍堂,卻有十二隊球隊、四隊文化隊伍及數十個工作小組,在大多數的舍際比賽中它都只是陪跑份子,並非什麼傳統勁旅。但一位大學堂「大仙」 的話卻改變了我的決定。當所有其他舍堂的人都說他們的舍堂如何如何好時,他說:「大學堂現在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正因為它不好,我們更需要你和我們一起去改變它。我們比賽是輸多贏少,但我們不會服輸,終有一天,勝利會屬於我們!」就因為這段說話,我和幾個中學同學一起選擇了這所從不認命的舍堂。
幸運地,大學堂取錄了我們,並邀請我們參與了為期十天的迎新營。大學堂是一所有深厚傳統的舍堂,新生要在迎新中學習團結、搏盡 、堅毅、追求卓越、勇於承擔等「核心價值」,才能成為舍堂的一份子。迎新營的氣氛嚴肅認真,與其說是迎新,倒不如說是軍訓。十天裡,我們要面對各種精神上及體能上的挑戰和考驗,每個項目都要達到近乎挑剔的嚴格要求。密集式的活動使我們身心俱疲,連連的挫折也往往讓人氣餒,但在同組組員的互相鼓勵下,我們最終通過了所有考驗,正式成為了大學堂的一份子。這次同甘共苦的經歷,不但加深了我們對舍堂的歸屬感,也是我們日後共同進退的根基。
迎新過後,我們新生都充滿雄心壯志,很想在舍堂裡幹一番大事業,但事實卻非想像般容易。舍堂生活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在與堂友的相處與共事中,我突然看到自己很多的弱點:有時過份自信,有時卻缺乏自信,處事不成熟,不時好心做壞事,或衝動誤事而不自知。無論才幹、學識、魅力,自己都只是中人之資。但舍堂裡有一些「大仙」,學術成績優異、富有領導才能、課外活動出色,對舍堂、大學和社會都有理想和執著,終於讓我找到了奮鬥的目標。他們學著邱吉爾的口吻對我說:
‘It’s not the end; it’s even not the beginning of an end, it’s just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對,大學時代只是人生的起步,要追,還是有很多時間的。
一年級時的日子是最開心的,接觸的新事物較多,也還未負起舍堂前途的重擔。到了在舍堂的地位越來越高、責任越來越重時,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每個決定都可能對舍堂有深遠的影響。二年級時,我跟幾個同屆的堂友成為了宿生會的幹事,應付繁忙的莊務之餘,還要為舍堂在球場南征北討和為學業努力。值得安慰的是,看著舍堂一年比一年進步,讓我感到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
在我進入大學堂的時候,我們在舍際運動比賽的成績持續不振,只有一、兩隊球隊能在分組賽出線,而在合唱團、橋牌、話劇等文化比賽更長期是陪跑份子;堂友大多只熱衷體育活動,對其他的活動如時事討論、社會服務等都不感興趣。到了我離開的時候,我們不但在多項的運動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更曾經得到辯論、話劇及全年文化比賽的總冠軍,堂友討論時事、參與大學及社會事務的風氣也日盛,大學堂漸漸成為了一間讓人尊敬的舍堂。其他人看到現在的大學堂團結、搏盡、積極進取,但恐怕沒有人知道,我們花了多少日與夜討論舍堂的方向,付出了多少努力改變舍堂的風氣。這是一代一代的人奮鬥的成果。
也不是沒有心灰意冷的時候。我們都緊張舍堂的發展,對堂友的要求很高,但往往只看到自己做了的和別人沒有做的,卻看不到自己沒有做的和別人已經做了的,於是經常有埋怨及責罵之聲。我們又是血氣方剛、「直腸直肚」的男孩,有時不懂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我和幾個老朋友就曾因為球隊的事鬧得面紅耳赤,當宿生會外務副主席時更因為覺得自己的信念和大部份堂友不同而想過離開。但每當我想到還有志同道合的堂友在為這裡搏盡的時候,我還是選擇了留下來,而且從沒有為這決定而後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大學堂卻是我們的故事。我感謝每個和我一起在這裡奮鬥過的人,讓我完成了很多我一個人完成不到的事情,分享了我一個人不能獨享的快樂。能夠找到一個地方讓我義無反顧、毫無保留地付出,不枉過矣。人生的意義,不也是正在於此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